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程龙专栏|如何从机制建设破局高校专利质量管理困境
发布时间:2020-06-05    文章来源:

在第20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汇智知识产权特别策划推出程龙专栏,从专业角度出发,以文字专栏的形式进行知识产权宣传普及。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如何从机制建设破局高校专利质量管理困境》。


摘要:质量一直是高校专利转化不畅备受诟病的核心问题,也是强国背景下高校科技工作破局的关键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专利质量管理需要树立全局观念,系统把握专利质量管理与专利转化的逻辑关系,并充分学习借鉴国外专利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明确制约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管理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从动力驱动、公共治理、服务保障和网络治理四方面构建形成高校专利质量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同时面临着创新质量不高、自身认识不足、资金支持乏力、市场意识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障碍,极大限制了高校创新驱动作用的发挥。尤为关键的是,创新的价值链条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P(策划)、D(实施)、C(检查)和A(改进)的循环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对整个创新的价值创造产生重要影响。但在惯性价值观以及激励、考核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创新动机的异化一定程度上阻遏了高校创新链条的价值传递。从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探索来看,当前尚缺乏基于创新全链条对高校专利质量管理提供理性思考的框架和实施指导的相关理论,局限性集中在两点:一是大多将专利质量仅作为高校专利转化的结果因素来分析讨论,忽视了专利质量与专利转化之间的协同性,需要开展系统性分析;二是缺乏相应专利质量管理实施机制的研究,难以支撑基于创新全链条的专利质量管理实践。如何从机制建设破局高校专利质量管理困境,本人认为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专利质量管理与专利转化的关系是什么?

戴维·特里克在其所撰写的《什么是质量》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来说,质量要回答两个问题:“希望得到什么?”和“如何得到?”。他把质量定义为“质量就是要维持经营”。基于此质量内涵,本文认为强调高校专利质量管理同样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质量管理促进高校专利转化以实现创新效益,以平衡创新投入与产出并支撑高校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二是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去实现专利质量的有效管控,以强化后端专利产出与创新效益之间正向关联关系,而非强调前端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的正相关性。

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专利与创新的密切度高达93.4%,作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产出,专利质量管理是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明确了高校专利质量管理需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认为,与创新效益相关联的专利质量管理更多应基于宏观创新质量的范畴,微观的专利质量管理很难覆盖影响专利转化的各类创新举措。因此,专利质量管理与高校专利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满足“大质量”管理和“过程性”的内涵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还应强调技术创造和技术应用两大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以及健全运行机制(突出“大质量”管理理念下的协同管理)对于专利转化正向作用创新效益的重要性。


 图1:专利质量管理与高校专利转化的逻辑关系


二是,国外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主体

主要经验

典型案例

高校

强调价值观与专业管理机构的建设

犹他大学的专门技术转移机构——技术与风险投资商业化中心(TVC)在成立之初即确定了机构的创新价值观,即可靠、关系、勇气、有趣、热情、创造和卓越。2016年,在所有接受调查的225所高校中,犹他大学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指数最高,排名全美第一。

突出专利转化过程中的基金与服务项目的驱动作用

国外高校一直将基金和服务引擎项目的设立作为驱动其专利转化的重要抓手。比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基金会(PSRF)每年设立的约100万美元的基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了Triton科技基金以及犹他大学加速专利转化的“商业化引擎”项目等。

实施有效监督以降低专利转化风险

根据专利转化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监督措施是国外高校确保专利成功转化的重要举措。比如,许可证专家在许可证的期限内对被许可人的表现进行监督,在设立初创企业时,技术转移机构会帮助创业者审查成立创业公司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支持其决策等。

通过建立和维护关系网络以强化营销能力

比如,在斯坦福大学OTL的哲学理念里,与发明者和被许可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其成功的关键。在将发明市场化方面,斯坦福大学OTL的许可专家使用多种来源和策略来识别潜在的被许可人以市场化发明。

政府

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美国政府一直为基础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大学系统是美国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承担了50%左右的基础研究任务。作为创新活动的服务者,政府的核心工作是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增加基础研究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几乎没有直接的商业回报,但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来源于基础研究。

强化对代理服务行业的监管

比如,美国专利制度强调通过职业伦理的约束在源头控制专利质量。要取得专利代理资格,除了通过资格考试还要通过相应的职业道德考试。

优化专利审查质量管理举措

审查阶段的质量控制一直是国外政府专利质量管理的关键举措。比如,USPTO主要通过设立专职部门、开展同行评议以及开放式审查三种方式来强化质量监管。日本专利局(下称“JPO”)建设有控制专利审查的质量管理系统,除了质量政策之外,JPO还按照PDCA循环安排并关联所有专利审查措施。

完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比如,美国长期致力于通过灵活的人才能力培养促进联邦资助研发活动产生新技术的商业化,以增加联邦资助研发活动对经济的影响。

以产学研合作构建技术转移关系网络

大学、联邦实验室、工业界并称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三大主力,是美国保持世界领先科技实力的雄厚基础。长期以来,美国出台了大量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支持高校、联邦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关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表1:国外专利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


三是,如何立足发展实际构建应对机制?


(一)动力驱动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强调构建一种协同整合的机制,其中,各类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创新环境是其重要组成要素,共生演化是其核心特征。目前,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协同以及共生演化的创新格局还远未达成,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偏离导致创新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很难形成“生态性”关联,无法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必要的机制和环境保障。调查显示,在重点大学对初创企业的催化作用方面,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均相差较远。存在性方面,我国仅为34%,美国硅谷为88%,北美为75%,欧洲为52%;重要性方面,我国为3%,美国硅谷为17%,北美为13%,欧洲为9%。此外,在行政管理模式主导下知识产权运行体制下,制度束缚依然是影响高校创新生态的重要因素。激励政策在驱动高校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也某种程度上扰乱了高校创新与市场共生演化的生态环境。基于此,高校应尽快完善动力驱动机制,夯实专利质量管理的基础。

动力驱动机制是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优质、高效的专利质量管理并为实现专利成功转化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其运行的最优状态在于驱动形成以专利转化为核心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生共演的创新生态系统。要打造有效的动力驱动机制,首先要在高校培育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价值观,并积极破除制约高质量专利申请的法律与制度束缚,推动高校形成基于创新全链条的专利管理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二)公共治理机制

政府是我国专利质量管理的重要主体,法律、政策工具是其核心手段。专利局可以通过改变检索现有技术文件的程度来控制专利审查质量以及最终的授权专利质量,但这也造成了很多学者将专利质量下降归因为专利局对审查专利申请的质量控制不严格。尽管我国的审查流程与质量监控体系已经建立,但受到政策效应和审查负担加重的影响,审查质量与效率仍然偏低。强化对专利代理机构的监管是政府管控专利质量的另一抓手。但我国专利代理服务行业无论是在人才专业素质、服务能力还是行业诚信水平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尽管政府部门先后颁布实施了《专利代理机构服务规范》以及新修订的《专利代理条例》,但政策成效短期内很难实现。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治理机制,优化高校专利质量管理的监管环境。

公共治理机制是创新的重要调节手段,是通过法律、政策举措来实现引导和调控专利质量管理并促进专利转化的一种机制。其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法制以及监管体系来确立导向并管控风险。政府是公共治理机制的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包括科技管理部门、代理服务机构和专利审查机关。公共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首先需要科技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强化资助、评价等导向性政策对创新价值体系的正向影响;其次要建立严格的法律规范和规则体系以督促代理服务机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并防控执业道德风险;三是完善以业务能力培养和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以及应用工具优化等为核心的专利审查软硬基础设施建设。


(三)服务保障机制

《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只有20.5%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专利管理主体分散、管理模式混乱。大部分高校专利管理各环节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机制,在技术可专利性分析、技术披露时机的选择、专利维持时间的判断、代理服务机构的遴选、专利实施方式和价值的评估以及专利实施主体的审查等关键管理节点存有影响创新价值有效传递的重要隐患。除了高校自身服务能力不足之外,来自高校外部的代理服务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也还不健全。高素质、高水平的代理服务人员不足仍是长期制约我国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支撑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已初见雏形,但体系建设在功能定位、服务机制和模式以及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很不完善,尤其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此,各类主体应强化服务保障机制,为支撑高校专利质量管理营造健全的服务环境。

服务保障机制是创新的重要支撑,是由面向创新全链条的一系列政策、组织、平台、项目、资金等单元组成的以服务价值创造、价值提升和价值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机制。其由高校服务、代理服务和公共服务三部分组成。服务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首先应明确高校在其中的核心位置以及功能定位,致力于通过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驱动高校内部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培育创造环节的价值生态。其次,在营造健康的公共治理环境基础上,代理服务需要强化行业自律并提升业务能力,其是保障高校专利质量管理,推动专利转化的关键主体。公共服务体系除了应尽快完善相关平台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并提升服务能力之外,推动以公益化服务、人才培养以及服务信息媒介等关键功能定位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四)网络治理机制

关系网络被视为共同创造价值和开放式创新的源泉,针对专利文献的研究发现,潜在合作关系网络比现实合作关系网络更为普遍。针对国内专利许可关系网络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技术转移活动中,企业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个人(非职务发明)是专利技术输出的首要来源,而高校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大都运行在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为载体的正式关系网络当中,非正式关系网络支撑下专利转化活动并不多,而研究发现,非正式关系网络能够提升技术转移数量和效果、简化技术交易流程并有利于触发多次技术转移活动的发生。基于此,高校应强化网络治理机制的建设,疏通技术信息的交流通道,通过在网络环境下的专利质量管理提升专利转化效率。

网络治理机制是创新要素流动的基础,是由建立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网络组成,是通过强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溢出、人才交流、资金流动等信息互通并以实现价值共创为目标的一种机制。网络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首先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以鼓励产学研之间的私人、公共关系的建立和获取,政策引导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价值共创的目标导向下,网络治理机制本质上更加强调服务意识,而服务保障机制在推动各类关系的形成方面应发挥核心作用。专利质量管理需要高校秉持更加开放的理念去主动融入甚至构建有利于专利转化的关系网络,其中发明人关系网络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注:本文部分转自《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12期。



分享: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QQ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25-58611369
返回顶部